CPU / 中央處理器
-
HEDT最強64核心處理器現身!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開箱評測
AMD Ryzen系列處理器和其Radeon顯卡近期憑藉著全新的7nm製程,在效能上突破天際,也使得「7奈米真香!」口號滿天飛,去年年底AMD更針對旗下頂級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推出了首批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也等於是正式和Intel的Core X高階HEDT處理器家族槓上,首批推出的處理器包含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32C/64T)與Ryzen Threadripper 3960X (24C/48T)兩顆,同時也有與之搭配的多款TRX40主機板同步上市。 當時PCDIY!也迅速地做了這兩顆Threadripper處理器的開箱評測和效能評比,那時候它們已經可以說是多工高階玩家的頂級選擇之二,不過時間繼續往後進,AMD也同步宣布後續將會有更高階配置的Threadripper處理器登場,雖然說前面的兩顆處理器就已經讓主流玩家處理器核心數突破界線,但後續的這顆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下稱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挾帶著64核心128執行緒的氣勢,在等待許久以後,終於也和玩家見面了。 這次伴隨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一同前來的還有多款TRX40主機板,除了幾款直接針對處理器新推出的主機板外,也有幾款是前兩款Threadripper處理器推出時,廠商就已經順應推出的TRX40主機板版本,只需要透過對應廠商主機板BIOS更新以後,就能支援最新的處理器囉! 小編知道玩家們最期待和最興奮的點還是在實際的效能表現方面,但上機測試前,先幫還沒跟上這一波Threadripper潮的玩家複習一下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本身,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一直以來和Ryzen主流處理器系列不同,它更著重在高端玩家甚至是專業創作者、工程用繪圖等特殊需求玩家,這類用戶可能是專業影音剪輯、重度VM系統用戶、軟體工程師或是視覺效果專業人士等等,也就是說,一般熱愛打game或是做單純影像處理的玩家,即便花了大把鈔票買了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也未必能完整發揮其效能,甚至可能所需的效能一顆主流Ryzen 5、Ryzen 7處理器就綽綽有餘了也說不定。 不過話說回來,就硬體規格面來說,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是真滴強!基本有著64核心、128執行緒的硬底子以外,基礎時脈2.9GHz、最高動態時脈來到4.3GHz,玩家們可能覺得4.3GHz也不怎麼高,但要想的是在64顆核心數輔助下,這樣的數字效能在多工使用上可是會突破天際的阿!快取的部分多達288MB,是老弟3970X的兩倍,處理速度更快、更有餘力;官方提供的TDP部分和先前的3970X、3960X相同,都是280W。 在內部架構的部分,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採用的也是AMD Zen 2架構,內部擁有9顆晶片,其中包含8顆7nm製程CCD、1顆12nm製程I/O Die,其中每一顆CCD都具備Infinity Fabric On-Package控制器,並且直接和12nm I/O Die相連,之間互相存取DRAM和PCIe資源。 從效能表現比較上來看,以Cinebench R20官方數據來說,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對比自家的3970X、3960X,以及桌機的Ryzen 9 3950X等處理器,都有著顯著的效能提升,核心數高帶來的優勢也在此高下立見!在專業軟體如Unreal Engine、Chromium Release等軟體來說,對比自家的3970X和對手Xeon W-3275處理器的話,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效能表現提升至少1.5倍左右。簡單來說,目前在HEDT市場上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可說是毫無對手! 看完基本的架構和規格後,接下來就來看看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本尊吧! 由於這次Ryzen Threadripper 3990X的推出,先前的TRX40主機板可以直接藉由BIOS更新的方式支援最新的處理器,而新推出的主機板版本則是出廠就已經支援了,玩家在購買後一定要確保BIOS已經更新到最新的版本囉!接下來小編也順便將這次將用來和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搭配的周邊配件一同開箱給玩家參考。 接下來就要把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上機實測了,這次除了傳統常見的CPU-Z、Cinebench R20等針對處理器效能表現的軟體外,考量到該處理器主要是針對頂級專業工作級玩家而來,在各式強調專業繪圖、3D高效影像處理有極大需求,因此,和以往的效能測試不同,這次小編會減少在單純遊戲平均FPS的測量上,轉而針對更多有關創作者關心的效能表現上,諸如像是SPECviewperf 13、SPECworkstation 3、x265 Benchmark等等,從而讓專業玩家們能夠從數據中了解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在頂級的專業工作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為了要能有效搭配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的頂級效能表現,我們選用的硬體測試平台規格如下: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ROG Zenith II Extreme ◆記憶體:Corsair VENGEANCE RGB PRO DDR4-3200 32GB*4 ◆SSD:Seagte FireCuda 520 1TB SSD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42.19 ◆Windows版本:1903 作為頂級專業工作者的配備,在各方面來說自然也同樣必須選用最高階的硬體選項,所以在顯示卡的部分選用目前市場上較強的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以滿足玩家在高畫質下的需求;主機板選用ROG Zenith II Extreme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是目前TRX40主機板選項之一,同時先前測試其他Threadripper時也是使用相同的主機板,為了方便日後的效能比較而做的選擇;記憶體的部分則是使用3200MHz的32GB四條插好插滿,以滿足高階玩家在多工的使用上,有高記憶體需求的設定,同時時脈速度在四通道運作下,也能保有穩定的快速表現;SSD部分則是選用同樣為PCIe 4.0架構的Seagte FireCuda 520 1TB SSD作為選項。 先從基本常見的軟體效能表現來看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整體的基本效能表現吧! 3DMark雖然最主要影響數字的變因在顯卡的部分,而我們選用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勢必也能為整體效能帶來最大化的效能表現,不過如果作為單改處理器這一項變因、其他項目維持不變的話,整體來說也是可以作為玩家參考的標準。 看完了基本常見的測試數據以後,接下來來看看針對處理器本體在不同領域的效能表現數據。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一再強調具備64核心和128執行緒的優勢,我們就來利用幾款測試軟體測試看看其效能。 說完了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本身的效能,自然也要來比較看看它和其他目前市面上高階處理器之間的差距,在這個比較項目中,我們只會針對CPU本身的效能表現,選用的軟體則是較經典的CPU-Z Bench和Cinebench R20兩者;選手方面則是有AMD自家的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 3960X、Ryzen 3950X / 3900X / 3800X、對手陣營部分則是包含Intel Core i9-10980XE / 10900X / 9980XE / 9900KS / 9900K。 先從CPU-Z的數據來看吧!可以看到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技壓群雄,尤其在多核表現方面,導因於64核心的高優勢,領先幅度非常大,多核成績獲得33570.3,即便是第二名、擁有32核心的Ryzen Threadripper 3970X也相形失色,前者在這個項目中領先約36%的效能;相較於Ryzen Threadripper 3960X的話,則是有50%的效能領先。 而對比Intel陣營部分,以目前其最高階處理器Intel Core i9-10980XE來說,其僅僅18核心的規格,即便是上一代的Ryzen Threadripper 2970WX都還贏不了,也就更別提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在這部分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領先近70%效能。 接著來看看Cinebench R20的結果,同樣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一樣輾壓對手,獲得總分25598的CPU分數,分別領先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 3960X約33 / 45%的效能;而對比Intel Core i9-10980XE的部分,則是有65%的效能差距。由此可見,當前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高核心、多執行緒的優勢,在目前的處理器市場上可說是毫無對手。 額外幫玩家測試一下,在這次的測試平台中,我們也同步進行了功率輸出測試,規格同前文的測試平台規格,並且使用AIDA64Extreme進行整系統燒機測試,包含CPU、顯卡、SSD等機身零組件將全數以高效能運作,檢測其整體的功率輸出,最終獲得穩定的600W功率輸出;即便是單純玩遊戲的話,這樣的規格也能輕鬆突破至少500W的功率輸出。由於小編測試平台使用的是1275W的電供,所以即便是這樣的高壓負荷下,還是可以過得去,但如果玩家在購買時沒有買個850W以上的話,或許在系統整體的穩定上會略有堪憂。 這次的開箱和測試就到這邊告一段落,整體來說吧!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在挾帶著高核心數和多執行緒優勢下,其效能基本上是完全無庸置疑的,拿來執行高負荷的專業繪圖需求也是可以應付的來,不過說到底,這顆CPU大抵來說仍舊不太適合一般玩家選購,以這次小編的測試平台來說好了,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本身目前市場上的價格已經達到123,456元,破12萬大關,除了處理器以外,若再加上平均都要1.5萬元以上的TRX40主機板,以及您可能也要有新的PCIe 4.0 SSD、頂級高端顯卡和Power、記憶體等等,甚至TRX40還需要買到Full Tower機殼才足夠安裝所有零組件,零零總總下來可能也需要花個20萬左右才能建構好,而且這還不包括玩家所需要的測試軟體也是要錢...最後再考量到那超過600W的高電壓輸出,一天開個七、八個小時的話,電費也是筆驚人數字,只能說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麼的高檔啊! 不過話說回來,20萬的代價換回來的是目前市場上最強、無人能擋的效能表現,或許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不過若您想到想要組相同效能的「競爭對手」平台可能要花50萬甚至更高的話,這樣的價錢還算可以的!簡單來說,在專業軟體、工作站與HPC的領域,想要更高效能,自然得付出一點代價。不過,從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這樣的效能來看,確實讓整個市場「攏咧挫」! 有關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本身的開箱評測就到這裡結束了,我們後續還會有其他相關的TRX40主機板開箱介紹,玩家們如果有心要購買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但卻苦無參考主機板的話,可以先參考之前相關的主機板開箱喔!
-
AMD持續擴大雲端部署版圖 Google Cloud採用第2代EPYC處理
AMD(NASDAQ: AMD)與Google Cloud宣布在採用AMD第2代EPYC™處理器的Google運算引擎上推出N2D虛擬機器的測試版本。對於運行一般用途以及需要運算與記憶體兼具的高效能工作負載客戶來說,N2D系列虛擬機器是絕佳的選擇。 高效能AMD第2代EPYC處理器帶給客戶更大的靈活性,根據工作負載需求挑選最適合的虛擬機器,除了帶來比N1實例高達39%的Coremark效能提升,更比N系列實例節省高達13%的成本。 128與224個虛擬CPU配置選項,在執行需要高記憶體頻寬的高效能運算(HPC)工作負載,提供比Google運算引擎現有同級虛擬機器高達70%的平台記憶體頻寬提升。 挹注更高的平台記憶體頻寬和更多核心數量,相較n1-standard-96虛擬CPU,在Gromacs與NAMD等多項效能指標中創下100%的效能提升。 AMD全球資深副總裁暨資料中心與嵌入式解決方案事業群總經理Forrest Norrod表示,全球各地雲端供應商與主機代管業者均肯定AMD第2代EPYC處理器出色的核心數量擴展、龐大的記憶體頻寬、大幅減少的總體擁有成本以及創紀錄效能表現等優勢。AMD與Google在這些初始虛擬機器上密切合作,確保Google Cloud客戶執行各種工作負載時能享受高效能與低成本的完美效益。未來我們將持續合作,在今年以及將來繼續提供這樣的完美體驗。 全球各地雲端供應商以及主機代管業者紛紛採用AMD EPYC處理器,組建超過120種虛擬機器方案,讓終端客戶能選用眾多功能強大、成本效益高、且使用彈性高的虛擬機器產品。 Google雲端平台上的N2D虛擬機器測試版本現已在us-central1、asia-southeast1、以及europe-west4等地區上線,更多地區將陸續加入。欲進一步瞭解Google雲端平台上虛擬機器的詳細資訊,敬請參閱此部落格,以及造訪Google Cloud Console網站。
-
Intel CPU漏洞再修補一波,微軟推出Win10修補程式,玩家快下載!
等~等~等~等!又到了微軟每星期二的修補日(Patch Tuesday)了!這次微軟為玩家們端出了什麼樣的菜單呢?哦!原來是先前漏洞補不完的Intel 「側道攻擊」漏洞啊!Intel的這個漏洞不是很久了嗎?怎麼還沒補完啊?看來漏洞應該是非常棘手的,不過,由於Intel上禮拜釋出新的微碼更新(Microcode Update),因此在本週二的修補日,微軟(Microsoft)也,來防堵Intel CPU的漏洞,讓使用者不用擔心!趕快來安裝吧! 由於Intel的處理器擁有許多安全性漏洞,該公司也忙著修補這些漏洞。最近則是完成了軟體驗證,並開始為多款CPU平台推出新的微碼,以因應下列威脅: ● CVE-2019-11091 – 微架構資料取樣無法快取記憶體 (MDSUM) ● CVE-2018-12126 – 微架構儲存緩衝區資料取樣 (MSBDS) ● CVE-2018-12127 – 微架構載入埠資料取樣 (MLPDS) ● CVE-2018-12130 – 微架構填入緩衝資料取樣 (MFBDS) 上述的漏洞有些是在2018年發現的,但Intel直到2019年初才發布了第一批修補程式,隨後在2019年8月秋季時,又再針對下列CPU推出新的修補程式: ● Apollo Lake (Pentium J/N, Celeron J/N, Atom A, E3900系列) ● Cherry View (Atom X Z8000系列) ● Gemini Lake (Pentium Silver J5000/N5000, Celeron J4000, N4000系列) ● Haswell Desktop (Core 4000, Pentium G3000系列) ● Haswell M (Core 4000M, Pentium 3560M, Celeron 2970M系列) ● Haswell Xeon E3 (Xeon v3 E3-1200系列) ● Valley View (Puma系列, 含桌上型/嵌入式/行動裝置) 除了上述的CPU之外,Intel後來還發現有不少新舊CPU也會受到上述的漏洞所影響,因此在2020年1月底又推出新的微碼更新,包含下列型號: ● Denverton (Atom C3000系列) ● Valleyview (Atom Z3000系列) ● Sandy Bridge, Sandy Bridge E/EP (2000與3000系列) ● Whiskey Lake U (4200U, 5000U與8000U系列) 這次微軟針對其Windows 10全部版本(包含1507至最新的1903、1909版本)推出了漏洞修補程式,可以修正上述Intel四大系列處理器的「側道攻擊」(side-channel exploit)與「預測執行」(speculative execution exploit)的漏洞。只要您的電腦處理器是上述項目者,請趕快去下載更新吧! 不過,這些更新並無法透過Windows Update來自動更新,玩家只能透過手動下載安裝的方式來更新哦! ● Windows 10 version 1903/1909: 修正檔下載處: ● Windows 10 version 1809: 修正檔下載處: ● Windows 10 version 1803: 修正檔下載處: ● Windows 10 version 1709: 修正檔下載處: ● Windows 10 version 1703: 修正檔下載處: ● Windows 10 Version 1607: 修正檔下載處: ● Windows 10 Version 1507: 修正檔下載處: 只是,上述的修補檔中,都是針對Windows 10所推出的。因此現階段還在使用Windows 7/8/8.1的玩家們,就跟這些修補檔無緣囉!至於AMD處理器的玩家,上述的修補檔就可裝可不裝囉!
-
AMD 2019年財報出爐! 卯喜啊! 2019Q4營收提升50%! 債務減半!
就在北美時間1/28日,!有分GAAP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和Non-GAAP (企業以GAAP為基礎來「加工」財務報表)兩種版本,由於Non-GAAP一般都是公司為了要體現公司實際經營狀況所做出的財報,而為讓大眾更公正的看待AMD的財報,以下僅列出GAAP的版本! 從下表中可以看到,AMD的2019年第4季度營收(Revenue)為21.3億美元,比第3季度增長了18%,更比2018年第4季度增長了50%,可說是AMD最近欣逢50週年慶的最佳營運實力展現! ▼表 AMD 2019年第四季度財務業績 (GAAP) 既然營收達50%!那麼毛利率方面呢?從表可看到其2019年第4季度的毛利率為45%,相較第3季度的43%、2018年同期的38%都還要高!可說是AMD有史以來最高毛利率的一個季度。 再看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部份,2019年第4季度時高達3.48億,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0.28億,可說是爆增了1143% (你沒看錯)!至於淨收入方面也達到1.7億,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0.38億來說,成長了347%! 至於股東們最在意的每股收益,也從2018年Q4的0.04美元,爆增了275%,達到2019年Q4的0.15美元! 若看整個2019財年的財務業績表現的話,就能發現2019年雖然營收僅增加4%,但毛利率則是從38%增加到43%!營業支出(Operating expense)雖然增加了15%,但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則是增加了40%,達到了6.31億美元。 ▼表 AMD 2019財年財務業績 (GAAP) 只是,雖然上述成績好看,但整年的淨收入僅從3.37億增加到3.41億,成長率僅1%,使得全年每股收益從0.32美元降到0.30美元,下降了6%。 為什麼收入這麼多,怎麼會每股收益不增反降呢?原來AMD原先就債台高築,在2018年的負債高達16.86億美元,後面靠著新發表的7nm產品狂賣,就一邊賺錢一邊還錢,才慢慢打掉這麼龐大的債務。 從下張圖表可以看出,AMD在2019年Q3時,還有10.87億美元的負債,而Q3時,AMD發表了Ryzen 3000系列7nm處理器與Radeon RX 5700系列7nm顯示卡,大賺一票,使得該公司決定先把大量負債打掉,2019年Q3一次償還了5.24億美元,使得2019年Q4的負債一次掉到5.63億美元。債務一次砍半! 此舉就是AMD要讓其Debt Balance (債務餘額) 與TTM Adjusted EBITDA (過去12個月調整後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比例,從先前的1.5x,一次降低到0.5x。這樣一來,負債就小於收入,讓AMD未來成為正向賺錢的公司! 最後來看看,AMD是哪些產品為主要獲利來源吧!從下表可以看出,在運算與繪圖卡產品方面,也就是CPU和GPU產品,為AMD的主要獲利產品,每季或每年的淨營收和營業收入都有在提升。以2019 Q4和Q3相比,淨營收和營業收入分別提升了30%與101%。若與2018 Q3相比,則提升了68.6%與213%。就算以年結算來看,2019年與2018年的淨營收和營業收入,也分別提升了14%與23%。由此可見,AMD會賺錢的產品,還是以CPU和GPU為主,透過導入7nm製程,且良率提升之後,讓其產品獲利在短短一年內就增加這麼多! ▼表 AMD各產品營收細節資訊 (尚未稽核版) 若再看AMD的企業端、嵌入式或半客製化產品 (指的是EPYC CPU、Radeon Embedded CPU,以及幫其他遊戲機廠商客製化的CPU/GPU/APU產品等等),這部份則有高有低,有些季度是虧錢的(如2018 Q4,有括號的數字),但以整年來說,都還是有營收的!因此這部份雖然沒有上面的多,但對AMD整年的營收貢獻,也佔了不少比例!因此AMD這部份也非常積極在衝市場!就看2020年AMD的表現了! 至於其他產品與服務部份,基本上大多是虧錢的生意(有括號的數字),由於不曉得這些產品是哪些,抑或是AMD把所有不賺錢的產品或服務都歸類於此,因此這部份就僅當參考囉! 以上就是AMD最新財報的簡略分析!看來AMD營運開始走向正向賺錢的路途!相信未來的產品開發上也會更多,讓其產品越來越香!
-
Intel於CES 2020揭露Tiger Lake平台,搭載Thunderbolt 4,並揭露下世代DG1獨顯。另介紹其他智慧創新技術!
Intel在這次CES 2020展前記者會中,首先花了絕大多時間講解其創新應用。包括智慧邊緣裝置、自駕車、AV1視訊編碼器、AI產品組合、與東京奧運合作的智慧訓練輔助器材、可建構各式自轉視角的立體球賽影片,並展示了現場的雙螢幕筆電、可折螢幕筆電等等,還展示CPU加速之相片即時加工技術等等。讓台下參與的媒體覺得Intel好棒棒! 等到會議時間已經大約超時近15分鐘,不少媒體紛紛提早離席時,Intel終於揭露新產品的重點,首先是採用10nm製程的Tiger Lake平台,CPU更小、主機板也輕薄得像一條尺一般,然後有內建Wi-Fi 6,以及Thunderbolt 4 (對!就是4,所以把上一代的Thunderbolt 3 丟給USB-IF去整合進USB 4規範裡面),能讓新一代筆電的效能更強。現場展示其效能很強,能將一張模糊的照片upscale成更清晰的畫面 (疑? 怎麼這像Radeon Image Sharpening技術)。然後其他規格和產品,就敬請期待囉! 至於鄉民敲碗已久的Intel Xe架構GPU,總算有一點眉目了。這次CES 2020中,Intel揭露其第一代針對消費市場所打造的顯示卡代號,就叫做DG1 (猜是Discrete Graphics 1的縮寫)。並在現場展示執行遊戲的畫面,非常順暢。然後記者會就到尾聲!其他細節資訊,就等Intel後續慢慢公佈囉! 以下就透過照片來簡介這次Intel在CES 2020的內容重點吧!
-
AMD CES 2020以7奈米製程制霸行動處理器市場,發表Ryzen Mobile 4000主攻電競與創作者市場,地表最強64核心桌上型處理器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強勢來襲,推升高效能運算極限
自2019年開始,AMD在處理器市場首次以7nm與PCIe 4.0的優勢,不僅橫掃桌上型處理器市場,成為玩家的優選產品之後,AMD更把這個觸角延伸到高階桌機 (HEDT)市場,以及伺服器市場,當然筆電市場也不放過,每年都有新作品推出,讓不少SI廠商導入使用。 至於顯示卡市場方面,AMD同樣以7nm與PCIe 4.0的優勢,推出全新RDNA架構的Radeon家族顯示卡,在市場上贏得玩家們的鼓勵,諸如遊戲機、串流遊戲機等市場,根本都已是AMD的天下。簡單來說,AMD的聲勢可說如日中天。當然在這次CES 2020時,AMD也端出不少好菜,以饗玩家。 終於發表了!AMD在行動處理器市場方面,繼Ryzen Mobile 3000系列之後,這次AMD在CES 2020正式發表最新第三代行動處理器:Ryzen Mobile 4000系列,採用Zen 2架構、7nm製程設計,並支援PCIe 4.0規格,同時內建Radeon內顯,將讓筆電效能再次爆發! 其實這款Ryzen Mobile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可視為Ryzen 3000處理器的筆電版本,有較低功耗的U系列,適合Ultrabook輕薄筆電採用,適合一般商務人士使用,而Pro系列則適合商務人士使用,同樣主打輕薄筆電。至於,H系列,則是主打高效能,適合電競與創作者筆電,提供有如桌機般的效能。 先說明AMD Ryzen 7 4800U處理器吧!這顆處理器具備8C/16T,設計功耗僅15W,執行時脈與爆發時脈為1.8GHz/4.2GHz,其內建Radeon Vega 8 Graphics,可執行一些電競與主流遊戲。在效能方面,Ryzen 7 4800U相較於競爭者產品來說,單核效能快4%,多核效能則提升高達90%。至於顯示效能則快18%。因此能提供絕佳的使用體驗。 至於AMD Ryzen 7 4800H處理器,則同樣是8C/16T架構,設計功耗為45W,執行時脈與爆發時脈為2.9GHz/4.2GHz,其內建Radeon Vega 7 Graphics,也可執行一些電競與主流遊戲。因為基礎時脈比較高,因此適合創作者筆電導入使用。若與競爭產品相比,Ryzen 7 4800H單核效能快了5%,多核效能則快46%。而透過Adobe Premier進行4K影像編碼時,速度比競爭對手快了25%。至於在遊戲裡面的物理模擬效能上,也比對手快39%。 以下就是這次Ryzen Mobile 4000與3000系列行動處理器的型號列表。 ▼表 AMD Ryzen 4000系列和Athlon 3000系列行動處理器規格列表 上述的列表中,有看到了嗎?這次也有Athlon 3000系列的行動處理器,採用Zen架構設計,適合入門筆電採用,能提供順暢的Full HD影音播放,且日常生活上的各種工作也能勝任。在效能也比競爭對手快高達86%的繪圖效能,更可提升51%的生產率。 以上的AMD行動處理器,都會在2020年初出貨給OEM廠商,以導入到他們最新的筆電產品。而從2020年第一季開始,玩家就能在店面中買到Acer、Asus、Dell、HP、Lenovo等廠商的AMD Ryzen 4000系列和Athlon 3000系列的筆電。 繼先前PCDIY!開箱與測試過之後,即發現到這系列處理器的效能,足以在專業創作者市場中闖出一片天,更是HEDT處理器的絕佳選擇。當時AMD也承諾於2020年將再推出最高階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如今這次在CES 2020也確定了規格、價格,與上市日期。 這次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是世界首顆64核心的桌機處理器,適合需要密集運算的專業工作站與創作者電腦來選擇使用,以單插槽系統而言,TR 3990X的效能非常突出,將成為3D動畫師、光線追蹤的視訊特效和8K影音編解碼等需求的數位內容創作人員的最佳解決方案。 在效能方面,據官方表示,在MAXON Cinema4D Renderer的3D光線追蹤效能上,比自家TR 3970X高出51%。而在Cinebench R20.06的多核效能測試跑分也打破紀錄,達到25,399分。這顆效能怪獸,相信將成為2020年的地表最強工作站級處理器!目前TR 3990X將於2020年2月7日正式開賣!建議售價為3,990美元(約新台幣12萬元)!這個售價遠比競爭對手同級產品動輒3、40萬以上來說,算是小兒科了! ▼表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處理器列表 筆電用內顯很正常,但電競筆電呢?通常會再配一顆獨顯晶片,讓玩家或一般用戶在工作或看影片時,切到內顯模式以省電與靜音,當要玩遊戲時才切換到獨顯,以提升效能。但有時候這樣切來切去,可能要重開機,或是效率會大打折扣。相信玩家們使用電競筆電大多有這樣的經驗。 不過,這次AMD也在CES發表了最新的,當您的電腦是3A平台時(CPU、顯示卡、主機板),在安裝最新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繪圖驅動軟體時,該程式就會根據使用情境的需求,來動態切換由獨顯或內顯來進行運算,透過有效的優化過程,玩家不需要再自己去切換,因為系統就能自動幫你最佳化。AMD也表示SmartShift技術,能無縫地將遊戲效能提高10%,若是內容創作應用的話,效能更可達到12%的提升。 自AMD於2019年推出首款7nm、PCIe 4.0架構的Radeon RX 5700系列顯示卡之後,搭配其X570主機板與第三代Ryzen處理器,可發揮3A效能綜效,提供絕佳遊戲體驗。由於RX 5700主打1440p遊戲市場,而AMD在2019年12月12日也推出Radeon RX 5500系列,來主打入門玩家市場。 至於中階的Radeon RX 5600系列,AMD則正式在CES 2020發表,主打絕佳1080p遊戲體驗!Radeon RX 5600系列,同樣採用7nm製程、PCIe 4.0架構設計,採用AMD RDNA架構,目前有5600 XT與5600兩種版本,另外也有5600M與5700M的筆電GPU版本(M系列於2020年上半年推出)。 Radeon RX 5600家族的詳細型號與規格如下。 ▼表 AMD Radeon RX 5600/5600M與5700M繪圖處理器列表 (2020/1/21推出) 從上表可以發現,5700系列搭載8GB GDDR6記憶體,而5600系列則是搭載6GB GDDR6。在效能方面,AMD 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在執行一些吃效能的3A遊戲時,能夠平均提供比對手高達20%的效能提升,而在當紅的電競遊戲中,效能平均比對手高10%,因此5600家族的效能,可說是不可小覷。 至於AMD Radeon RX 5600 XT的建議售價則是279美元 (跟競爭對手的中階旗艦同等級),已知上市日期為2020/1/21。屆時玩家們又多了一種選擇。 有關於顯示器技術方面,AMD推出的FreeSync技術賦予螢幕畫面不撕裂的視覺體驗,而自6年前推出至今,全球最大的自適應同步顯示生態圈,將有望在1月達到1,000台通過FreeSync認證的顯示器囉! 隨著玩家期望有更好的視覺體驗,因此除了AMD FreeSync標準之外,AMD還推出了FreeSync Premium與FreeSync Premium Pro,擁有更棒的規格。以下就簡述這些技術的差異與共同處。 ● AMD FreeSync技術:有通過這個等級的顯示器,在筆電或桌機都要能提供平滑、無撕裂和低延遲等特色。 ● AMD FreeSync Premium技術:功能比FreeSync更強,為重度遊戲玩家提供流暢、無撕裂的遊戲效能,並可達到尖峰效能。包含在最低Full HD解析度下,更新率至少達120Hz,同時支援低FPS補償(LFC)技術。 ● AMD FreeSync Premium Pro技術:基於Free Premium的技術,再加入HDR的特色,提供真正的HDR體驗,將流暢的遊戲效能和出色的高動態範圍(HDR)視覺效果做到完美結合。 從AMD這次CES 2020所端出來的菜來看,不僅菜色好看,且又爆香!首先是行動處理器方面,這次發表的AMD Ryzen Mobile 4000系列,正式帶領筆電進入7nm新紀元,U系列主打輕省筆電,H系列主打創作者高效能筆電,再搭配全新發表的中階Radeon RX 5600M顯示卡,並開啟最新AMD SmartShift動態切換技術,讓電競筆電/創作者筆電再次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效能與高能效的新境界。值得玩家與創作者期待! 至於桌機方面,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搭配具有FreeSync Premium甚至FreeSync Premium Pro的顯示器時,能有絕佳的1080p遊戲效能,同時具備不撕裂、不破圖、低延遲,且有HDR高動態範圍感官享受,值得玩家們考慮選購。 至於需要更高階的處理器的創作者來說,AMD也正式公佈了地表最強桌機處理器 –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的上市日期了,想要擁有64C/128T所帶來的爆表級執行效能,可以等到這顆處理器上市後來搶先入手! 以上就是AMD於CES 2020所端出來的新菜色,您說香不香呢?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c8i3t6oIPA ▲ AMD於CES 2020的現場發表會內容 (01) (02) (03) (04) (本篇)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新年3A趁現在、AMD歲末年終再香一波!主流產品降價、超佛送遊戲又送周邊
「AMD真香」潮持續延燒了半年,今年7月以來相信已經有不少玩家們都已轉戰3A平台了吧?現在時間算一算也將要邁入2020年了,AMD上月推出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最高階的3950X以及Ryzen Threadripper系列的第三代處理器產品,為頂級主流電競玩家和伺服器玩家帶來更多的選擇,尤其「隔壁棚」對手近期又爆出漏洞的當下,新的一年不要漏洞百出就選AMD了。 此外,由於月底還會有國內外聖誕佳節促銷和將要邁入新年的時間點,小編特別幫玩家們整理了一下目前賣場上有哪些重要的超好康促銷活動,只能說AMD真香潮將會持續發酵到明年了。 首先要講的當然就是AMD年終推出的最新一波活動了,「7nm歲末年終再香一次」針對的是目前的7nm系列處理器,活動內容分兩個,分述如下: (1) 購買Ryzen 5~Ryzen 7系列的玩家,只要在購買以後到AMD網站登錄,就送AMD50一卡通,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本活動符合條件的處理器包含R5 3400G、R5 3500X、R5 3600、R5 3600X、R7 3700X以及R7 3800X,這些都是目前一般主流玩家會選擇的產品之一。 (2) 這是針對高階的Ryzen 9系列,還有TRX40 (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的處理器的促銷。購買後到AMD網站登錄,就送AMD後背包,同樣是數量有限。玩家們AMD信仰爆表就趁現在了。這個活動符合的產品就是R9 3900X、R9 3950X、TR 3960X以及TR 3970X。 以上兩個活動的持續時間都是從2019/11/25持續到2019/12/30,玩家們如果要「匹乓」(台語:聞香)的話,就要趕快囉!小編這邊也幫玩家們提供相關的好康活動促銷,玩家口中熟知的賣場店家電腦賣場近日也針對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和TRX40系列產品做了多種不同的促銷組合活動,玩家可以搭配自身電腦組件和預算做組合,買到以後記得要趕快到AMD官網登錄喔!() 另外,,玩家只要購買指定系列AMD產品就可到官網上選擇 《Borderlands 3》或《The Outer Worlds》,也可同時獲得這兩款遊戲,該活動也持續到12/31,送完為止!(小孩子才選,小編兩個都要!) 延續7nm話題,7nm技術的威力有多強?看看手機市場的iPhone 11系列所搭載之A13處理器就可見一般。在台積電7nm技術的領導下,「7nm真香」這點已經快要成為PC玩家圈的口頭禪了,尤其在AMD全面導入7nm技術到產品線以後,各產品線火力全開攻打對手產品,在高性價比的口號下,全台商家的AMD產品幾乎都面臨訂單爆炸多、產品缺貨的現象。 其中,近期Ryzen 3000處理器中最高檔的Ryzen 9 3950X處理器更是被搶購一空,連AMD也沒預期到玩家會對3950X報以這麼熱烈的期待,這點不只在價格面上反應,就連效能表現上,Ryzen 9 3950X也和對手的Core i9-10980XE並駕齊驅之勢,價格優秀、核心數更高的前提下,不只高端電競玩家與創作者都可以有更上一層樓的體驗,就連工作站用戶也可享有更快速的硬體配備。AMD已表示,接下來將會提高產能,以因應玩家對於Ryzen 9 3900X和AMD的期待,就請玩家們給點耐心等待囉! 說時遲那時快,其實就在小編撰文的當下,電腦賣場近期也已經開始將Ryzen 9 3950X重新補貨上架,目前處理器本身的價格定在新台幣25,970元,而該電腦賣場本身就有為它準備了一系列的贈品和優惠組合,包含加贈AMD螢幕架(市值NT$2,000),另外若是搭配華碩、技嘉、微星御三家的X570系列主機板的話,還會加送多種不同的額外產品,絕對讓玩家物超所值把處理器帶回家。 再來要講的也是AMD Ryzen處理器的好康,只能說年終AMD真的是祭出各種優惠!這邊的好康主要就是Ryzen系列指定處理器價格調降,包含Ryzen 3 3200G、Ryzen 3400G以及Ryzen 3600價格都降價,3200G處理器售價僅3,170元、3400G則是只要4,770元,3600更是只要5,970元就能買回家。而且,相信有在觀察賣場情報的玩家們也有注意到,Ryzen 5 3500X這顆6C/6T配置、基礎時脈3.6GHz的處理器近期也已經悄悄上架,價格只要4,470元,是7nm系列處理器的入門款,也是玩家進入PCIe 4.0世界的最低門檻。 另外,這裡也順帶一提一下,玩家們如果想要單純組裝一台Pentium等級的文書入門級主機的話,由於「隔壁棚」目前普遍面臨漏洞危機(新一波漏洞是利用Intel RST儲存技術驅動程式裡面的漏洞,來繞過防毒軟體,導致出現資安漏洞...)。如果要考慮A家產品的話,新推出的Athlon 3000G處理器將會是最好的選擇,只要1,670元就能輕鬆搞定處理器和Vega 3內顯。 AMD今年真的可以說是來勢洶洶,不管是在產品也好、價格也好,都不斷給予「隔壁棚」壓力,再加上賣場上的各式促銷活動也是給予大量好康,其實到頭來,最賺得當然都還是玩家和主流消費者了。 不過即便如此,產品賣得好壞與否,除了產品本身的優劣以外,另一個重點也是要玩家真的能入手開箱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雖說AMD自己的產品也有出過缺貨危機,不過至少現階段來說都已將問題解決,並且也承諾會提高產量對應玩家需求。 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是想要組裝高階主機的話,玩家如果想要入手Core i9-10980XE處理器的話,現在還真的是看得到這串字母、卻買不到產品的問題。在大陸的電腦賣場中,現在雖然已經可以看到該處理器販售,但台灣電腦賣場上目前則是尚未有任何購買管道可以買到這顆處理器,只能說「隔壁棚」連PCIe 4.0還沒Ready,通路也還沒Ready,但這些對AMD來說,全部早就Ready了!讓消費者免等待、免受傷害!因此,3A粉或是新玩家不妨趁著這波促銷活動期間,撿便宜進入AMD 3A世界吧! 編者後記:感謝玩家熱烈回響,兌換活動一送的AMD一卡通已兌換一空囉!
-
AMD發表全新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致力提升AMD Radeon™顯示卡體驗,第六次年度更新軟體提供全新流暢的遊戲應用、提升的效能以及出色功能,帶來令人驚艷的視覺逼真度與遊戲體驗
AMD(NASDAQ: AMD)發表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針對AMD Radeon™繪圖產品推出新一代軟體套件,提供玩家、創作者、以及狂熱級玩家獨特的特色與功能,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逼真度和震撼的遊戲體驗。 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為全面重新設計的遊戲應用程式,讓玩家能隨心所欲地操控各種強大功能。其中包括新增的Radeon™ Boost註1,為快速移動遊戲帶來更高效能與流暢度;全新的Integer Display Scaling註2技術讓舊款遊戲在現代顯示器上獲得新生命;另外包括備受好評的AMD Link行動應用程式註6、Radeon™圖像銳化註3、以及Radeon™ Anti-Lag抗延遲技術註4等功能也都加入重大的更新。 AMD軟體開發部門全球副總裁Andrej Zdravkovic表示,在每一次Radeon™ Software軟體的發布中,我們致力為玩家帶來創新的功能、顯著的效能提升、以及極致的軟體穩定度與可靠度。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以令人屏息的視覺品質、更快速的效能、以及眾多獨特的必備功能,將Radeon™顯示卡上的遊戲體驗提升至更高層次,大幅提升整體使用者體驗。 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採用全新、現代感十足且經全面重新設計的遊戲應用程式,讓玩家能全面掌控Radeon™顯示卡硬體、遊戲功能與各項設定、以及串流服務。玩家還能透過相同的軟體介面,無須離開遊戲就能直接存取所有軟體功能。此外,全新使用者介面讓新手玩家能直接一鍵套用預設值,輕鬆快速優化軟體與系統設定,以獲得絕佳的遊戲體驗。 全新的遊戲中心讓玩家無論是否使用線上遊戲商店,都能從控制中心啟動遊戲,針對每個遊戲調整Radeon™ Software設定,以及追蹤遊戲與效能數據。此外,全新整合網路瀏覽器使玩家無須離開遊戲,即可線上瀏覽寶貴的遊戲資訊、遊戲攻略、Radeon™顯示卡功能的教學影片等更多其他資訊。 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Edition繪圖驅動軟體為玩家帶來許多全新以及提升的功能,其中包括: • Radeon™ Boost註1 – 在快速移動的遊戲場景中,能透過動態調降畫質解析度、提高畫面更新率與流暢度,並提升反應速度,且幾乎不會影響影像品質註5,帶來高達23%的平均效能提升。Radeon™ Boost在發表當日同步支援眾多頂尖遊戲,往後還有更多遊戲加入此行列。 • AMD Link註6 – AMD Link行動應用程式新的使用介面配合全新設計的桌面應用程式,使用者能將遊戲串流傳送到住家以外的行動裝置,透過手機或平板即可在任何地方享受高品質的PC遊戲娛樂。 • Integer Display Scaling註2 – 讓遊戲畫面從一個像素擴展到四個或甚至更多像素,賦予經典遊戲復古的像素藝術風格,同時呈現超清晰銳利的高PPI解析度畫面,而不會降低效能。 • DirectML Media Filters – 視覺雜訊調降與升頻(upscaling)濾鏡功能採用機器學習技術清理照片與影片檔,呈現比傳統去雜訊以及升頻濾鏡更好的畫質。 • Radeon™圖像銳化註3與Radeon™ Anti-Lag抗延遲技術註4 – Radeon™圖像銳化註3除了原先的DX® 9、DX® 12、以及Vulkan®遊戲外,還支援 DirectX® 11遊戲,此外玩家現在能夠使用此功能自行選擇銳利度。而Radeon™ Anti-Lag抗延遲技術註4針對Radeon™ RX 5000系列以前的顯示卡新增對DX® 9遊戲支援。
-
NUC DIY! Intel推出第8代 NUC強固型組件Austin Beach,可組裝無風扇且模組化的迷你電腦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那麼Intel在NUC市場便是「矩」不轉「方」轉了。自Intel於2013年初推出第一代NUC迷你桌機(Mini PC)之後,便以輕巧的矩形造型,搭配一般桌機級的效能,以及低功耗、低噪音的特色,來搶佔迷你桌機市場。而各大SI廠商(包含ASUS、GIGABYTE、MSI、ASRock、Acer、ECS…等國內廠商)也跟進推出其各自的迷你電腦,來打算強打客廳或是辦公室應用。 然由於這些類似NUC的產品雖說體積迷你,適合家用與辦公室使用,但由於大多沒有內建獨立顯示卡,因此無法吸引玩家的青睞。而Intel於2018年初發表了Hades Canyon NUC,搭載了Kaby Lake-G (Intel CPU + AMD Radeon GPU),甚至搭配Thunderbolt 3埠,以嘗試打入電競市場。只不過,Intel現在已經宣佈把Kaby Lake-G停產,因此NUC往電競市場邁進的路,似乎又停下來了 不過Hades Canyon NUC採用模組化的精神,則是被傳承下來。在NUC的推廣過了7年之後,Intel看好商業、工業與未來邊緣運算的市場發展,於近日宣佈推出第8代NUC元件,代號為Austin Beach,採用DIY元件為主,搭配先前發表的,讓您輕鬆組裝自己的NUC! 這次,包含1. Compute Element (運算板)、2. Carrier Board (載板/主機板)、3. Thermal Solution w/ Assembly (含散熱功能的組件),以及4. Thermal Solution with Chassis (含散熱方案的機殼)。以1+2+4來說,即可組成完整的NUC強固電腦,放在工業應用區域。至於1+2+3來說,即可組成強固型電腦組件,以整合在數位看板、工業機、商用機、或是資訊產品等內部,使其成為智慧型裝置。 以下簡單說明各配件的功能與用途。 為主要運算模組,代號為Chandler Bay,該模組內部含有Intel CPU (從Whiskey Lake Core i7-8665U到最低Celeron 4305U共7款等級,TDP 15W,列表如下)、記憶體(4或8GB LPDDR3),無線網路晶片、儲存裝置(如64GB eMMC)與其他核心運算各式必要元件。此模組早在2019年Computex期間就發表,其體積為95mm x 65mm x 6mm,比起先前發表的Compute Card (運算卡)的體積(95mm x 55mm x 5mm)稍微大一點點,只要插在Butler Beach或Austin Beach的載板/主機板上,即可運作。 ● Intel NUC 8 Compute Element共有7種SKU可供選擇: CM8v7CB: Intel Core i7 processor with Intel vPro Technology CM8i7CB: Intel Core i7 processor CM8v5CB: Intel Core i5 processor with Intel vPro Technology CM8i5CB: Intel Core i5 processor CM8i3CB: Intel Core i3 processor CM8PCB: Intel Pentium Gold processor CM8CCB: Intel Celeron processor 裡面,含有NUC Pro (Butler Beach)載板/主機板,其涵蓋傳統南橋晶片所擔任的角色,提供M.2插槽、各種周邊I/O等等,主機板採用方形設計,大小為110mmx80mm,可搭配其金屬機殼套件117mmx147mm,來提供散熱需求。主機板上方為安裝上述的NUC Compute Element之用。至於功能上,共提供1組M.2 2280插槽,可支援PCIe x4 NVMe與SATA的SSD。在對外連接埠部份,則支援2組HDMI 2.0a埠、1組Gigabit乙太網路埠、4組USB 3.1 Gen. 2 Type-A埠、2組USB 2.0 Type-A埠。 ● Intel NUC Pro Board Element與Assembly,共有2種SKU可供選擇: CMB1BB: Intel NUC Pro Board CMA1BB: Intel NUC Pro Board and Assembly 裡面,含有NUC Rugged (Austin Beach)載板/主機板,與NUC Rugged (Austin Beach)機殼。主機板部份同樣涵蓋傳統南橋晶片所擔任的角色,提供M.2插槽、各種周邊I/O等等,主機板採用L型設計,缺口處則是安裝上述的NUC Compute Element之用。在主機板上面,共提供2組M.2 2280插槽,可支援PCIe x4 NVMe與SATA的SSD。在對外連接埠部份,則支援2組HDMI 2.0a埠、1組Gigabit乙太網路埠、3組USB 3.1 Gen. 2 Type-A埠、1組USB 2.0 Type-A埠。若是選購Dual LAN版本,則再提供1組Gigabit乙太網路埠,以及2組USB埠。 ● Intel NUC Rugged Board Element與Assembly,共有2+8種SKU可供選擇: △主機板 (還在 量產前樣本 階段) PPCMCR1ABA: Expandable PPCMCR1ABB: Dual LAN △機殼 (量產版) BKCMCR1ABA: Rugged Chassis: “Expandable” w/no cord BKCMCR1ABA1: Rugged Chassis: “Expandable” w/US cord BKCMCR1ABA2: Rugged Chassis: “Expandable” w/EU cord BKCMCR1ABB: Rugged Chassis: “Dual LAN” w/no cord BKCMCR1ABB1: Rugged Chassis: “Dual LAN” w/US cord BKCMCR1ABB2: Rugged Chassis: “Dual LAN” w/EU cord BKCMB1ABA: Carrier Board: “Expandable” BKCMB1ABB: Carrier Board: “Dual LAN” 從上述可知,未來NUC將採用插卡式的設計,來安裝或升級CPU與記憶體,在散熱上也不用消費者擔心,因為都已經包含進去。不管是Butler Beach的工業級的NUC電腦組件,或是Austin Beach這種獨立型的NUC強固型主機,都可符合商業或工業環境,或是邊緣運算電腦必須24小時開機運作的需求,搭配其輕巧且可擴充的設計,相信有機會成為主流的Form Factor之一。 最後,有興趣的朋友,可到Intel官方網站,來看看其以了解更多訊息吧!
-
HEDT與主流DT大亂鬥: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3960X效能大評比! (測試篇)
追求極致電腦效能的各位玩家們久等了!AMD這次於11月25日釋出的第三代Ryzen Threadripper家族(以下簡稱TR),以7nm Zen2架構,搭配PCIe 4.0的高速匯流排,讓HEDT (高階桌機)處理器市場有了更好的選擇。這次AMD首發的TR 3970X與TR 3960X,是否能玩家力壓Intel同日推出的Core i9-10980XE呢?另外在Mainstream DT (主流桌機)處理器市場中,是否AMD的Ryzen 9 3950X能晉升到HEDT等級呢?以下就來看看這次的測試大評比吧! 由於TR家族主打的是創作者與遊戲玩家市場,對創作者執行密集運算的應用來說,使用TR處理器只要搭配Ryzen Master軟體來設定成Creator Mode (創作者模式),即可完整釋放出全核心的效能。不過拿TR處理器來玩遊戲的話,由於當今絕大多數遊戲在大於8核心的處理器上,已無法再提升遊戲效能,甚至有可能反而會降低遊戲效能。 因此,AMD在去年所推出的Ryzen Master軟體中,針對TR 2000提供了新的Legacy Compatibility Mode (傳統相容模式),讓遊戲玩家可以切換到遊戲模式,將部份核心數暫時關閉,使遊戲效能開啟。以遊戲模式來說,TR 2990WX與2970WX會關閉到只剩下1/4的核心數(4個CCD關閉掉3個,也就是32核關到只剩8核,而後者24核關閉到只剩6核),這樣可以提升遊戲效能。然而切換模式就必須重新開機,使得在實際使用前,必須先確定自己要執行什麼類型的軟體,來切換到適切的模式執行。 由於這次TR 3000採用新的拓樸架構設計,使得其在一般重視單核時脈的桌面應用時,效能比TR 2000還高。而這次新版Ryzen Master,在偵測到TR 3000家族時,也提供了Creator Mode與Game Mode,不過這次的Game Mode只會關閉到1/2核心數,以這次TR 3970X與3960X為例,就是從32核或24核關到剩下16核或12核。而這樣的做法,在大多數3D應用程式或是遊戲中,效能的確比TR 2990WX與2970WX提升不少!就算是在遊戲中以Creator Mode的全核模式來執行的話,效能也不會降低太多! 這次在測試遊戲時,也分別以Creator Mode和Game Mode來試驗,發現這次有些遊戲縱使以Creator Mode,也有極為接近Game Mode的效能。僅有一些主流遊戲需要切換到Game Mode讓效能發揮出來。但整體來說,這一代TR 3000的智慧化設計,確實比上一代TR 2000的表現進步很多!對於遊戲玩家與創作者來說,可以減少模式切換頻率,使用上更加方便! 按照Intel在x86處理器的市場規劃來看,其桌上型處理器家族主要可以區分成4個區塊,包含:(1) 伺服器的Xeon Scalable家族、(2) 工作站的Xeon-W家族、(3) HEDT的Core X家族、(4) 主流DT的第十代Core家族,而每跨越一個市場區隔,價錢就是翻倍跳,你可以比喻成飛機的頭等艙、商務艙、豪經艙、經濟艙那樣的票價等級,就大致可以了解不同市場價位的處理器,能賦予的效能等級與應用領域。 再來看AMD的x86處理器的市場規劃,其桌上型處理器家族只區分成3個區塊,包含:(1) 伺服器的EPYC家族、(2) HEDT的Ryzen Threadripper家族、(3) 主流DT的Ryzen家族。雖說還有入門等級含內顯的產品,不過這裡先不列入。因此,目前AMD目前的市場操作策略,是以(2)和(3)的產品,來打Intel的(2)、(3)、(4)市場產品。畢竟TR 3970X與3960X的售價,已經比Intel的Core i9-10980XE高很多,這部份AMD是以Ryzen 9 3950X去對抗這塊。但由於並不是對等的市場區塊,且並不是所有效能都是穩贏!所以,下述的測試數據僅供給參考。 這次我們找出Intel的 Core i9-9900家族與Core X家族,還有AMD的Ryzen 3000家族與Ryzen Threadripper家族,來進行個雙雄最強HEDT處理器與最強主流DT處理器的大對決。 為將變因控制在處理器,因此這次配備除了CPU、主機板之外,其餘配備包含顯示卡、SSD都固定使用一組,因此是以PCIe 3.0 x16的頻寬來進行,而記憶體時脈則是設定成與CPU規格相同。以下先來看看測試配備。 處理器: Intel代表: (1) (18C36T) @ 3.0~4.6GHz / 4.8GHz (2) (10C20T) @ 3.7~4.5GHz / 4.7GHz (3) (18C36T) @ 3.3~4.4GHz (4) (8C16T) @ 4.0~5.0GHz (全核5.0GHz) (5) (8C16T) @ 3.6~5.0GHz AMD代表: (1) (32C64T) @ 3.7~4.5GHz (2) (24C48T) @ 3.8~4.5GHz (3) (32C64T) @ 3.0~4.2GHz (4) (24C48T) @ 3.0~4.2GHz (5) (16C32T) @ 3.5~4.7GHz (6) (12C24T) @ 3.8~4.6GHz (7) (8C12T) @ 3.9~4.5GHz 主機板: (1) (TRX40) (2) (X399) (3) (X570) (4) (X299) (5) (Z390) BIOS: (1) 0602 (11/18/2019) (2) P3.80 (08/27/2019) (3) 1105 (11/04/2019) (4) 0224 (08/23/2019) (5) 1302 (09/02/2019) 記憶體: (1) @ 2666 16GB (8GB×2) (2) @3200 16GB (8GB×2) (3) @2666 32GB (8GB×4) (4) 64GB (16GB×4) 顯示卡: SSD: (1) PCIe 3.0系統: 1TB (2) PCIe 4.0系統: 2TB 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v441.08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表 AMD處理器代表 ▼表 Intel處理器代表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 (火線獵殺:絕境)…等遊戲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2560x1440、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佳畫質。 至於2D桌面的測試部份,我們選擇了PCMark 10以及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執行Office環境)來測試整體系統運作效能以做參考。另搭配X265 Benchmark來測試4K視訊編碼時的效能(FPS),當然CineBench R20也是不容錯過的測試項目,可測試CPU在繪製CG時的效能。另外,針對單一元件性能的部份,我們用AIDA64來測試記憶體傳輸效能,並以CPU-Z來簡單測試CPU的效能。 由於本次測試到HEDT的處理器,這次我們也加入了SPECviewperf 13與SPECworkstation 3.02的測試項目。SPECviewperf 13是專業工程繪圖效能測試,其集結了3DS Max 2016 (3dsmax-06)、CATIA V6 R2012 (catia-05)、Creo 3-PTC (creo-02)、Energy (energy-02)、Maya 2017 (maya-05)、Medical CT/MRI (medical-02)、Autodesk Showcase 2013 (showcase-02)、Siemens NX 8.0 (snx-03)、Solidworks 2013 SP1 (sw-04)等專業繪圖與分析軟體來進行場景之繪製,很重視OpenGL效能,可測出CPU與顯示卡的整體效能。 至於SPECworkstation 3則是把上述SPECviewperf 13的測試項目也納入,並針對各垂直(vertical)行業來執行各式工作站應用,測試項目包羅萬象,有AI分析類、研究類、有HPC密集運算、亦有儲存裝置、工程繪圖等測試內容。該測試軟體分成Media & Entertainment (多媒體與娛樂)、Product Development (產品開發)、Life Sciences (生命科學)、Financial Services (金融服務)、Energy (能源相關),另還加入General Operations (一般作業)與GPU Compute (GPU運算)等項目。透過此軟體,可測試出一台工作站電腦的整體效能發揮程度。 以下就透過圖表,來說明這次的測試結果。 接下來看看3D的效能測試部份。這裡我們特別以Ryzen Master去檢測Creator Mode或是Game Mode何者表現較佳,並以較好的效能為主。一般來說TR 2000建議開啟Game Mode (切換成以1/4核心運作)來執行,而TR 3000則因為其優化的拓樸設計,因此Creator Mode或Game Mode的表現幾乎相同。不過,還是會有一些3D應用程式或是遊戲,改使用Game Mode (切換成以1/2核心運作)時,效能會比較使用Creator Mode還要好,此時我們就以較好的成績為主。 從這次AMD在HEDT處理器市場推出的Ryzen Threadripper 3970X與3960X效能來看,在工作站應用與創作類軟體方面,幾乎可以打趴Intel的Core i9-10980XE與i9-9980XE,甚至可以跳高一級,與Intel Xeon-W家族對打。至於AMD的主流DT處理器旗艦版本也表現不差,像是Ryzen 9 3950X在多核心密集運算的軟體下,甚至可以小小贏過Core i9-10980XE,讓AMD的整個處理器產品線,就是高Intel一等。若玩家們最近有組裝電腦的需求,就可以看到不少店頭或是電商們,也都紛紛在推AMD的電競主機,甚至數量快要跟Intel打成五五波了。 至於創作者、工作站電腦部份,這一塊以往幾乎是Intel獨霸市場,不過在這幾次HEDT的效能戰役之後,市場逐漸有向AMD靠攏的情況。這部份可以從8月份第二代EPYC伺服器處理器推出時,就有一眾SI廠商一同展示其AMD的伺服器產品看出端倪。至於現在剛推出的第三代Ryzen Threadripper,也受到好萊塢工作室的青睞!可說是絕佳工作站、創作者與專業遊戲玩家的絕佳選擇。 然而,要入手這款處理器,除了口袋要深以外,其他元件的規格(例如PCIe 4.0顯示卡與PCIe 4.0 SSD,甚至DDR4-3200記憶體)也要一併入手,效能也才跟得上來,以發揮出Ryzen Threadripper 3000家族的整體戰力! (01) (02) (本篇) (03) (04) (05)
最多人點閱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不讓Z490專美於前、Intel 400系列入門選項,BIOSTAR RACING B460GTQ主機板開箱
- 洋垃圾戰神,5999元買14核心28執行緒Xeon E5-2683v3神器級處理器!
- SUPERMICRO SUPERO M12SWA-TF伺服器主機板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實戰AMD 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為究極效能而生!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搭載USB 3.2 Gen 2x2和2.5GbE LAN、入門玩家最佳選擇,MSI MAG Z490 TOMAHAWK主機板開箱
- 太極撥10核、「十力」不容小覷,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效能測試
- Intel Pentium G4400實測開箱,「非K超頻」3.3GHz狂飆4.4GHz!
- AMD CPU與超輕巧ITX小板輕鬆配:華碩 ROG STRIX B450-I GAMING ft. Ryzen 3 3300X